1999年广东省科技厅注意到“专业镇”这一颇具特色的经济形态,随即展开调研,然后从2000年开始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凡响。为了跟踪报道这件事情的始末,了解专业镇科技创新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专门采访了广东省科技厅分管专业镇工作的马宪民副厅长。
记者:据我们所知,类似专业镇这样的产业集群形态其他地方也有,比如浙江、江苏等地 ,发展得也很红火。但是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水准、推动镇级经济优化升级的做法,广东有其独到之处。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两年的专业镇的很多做法都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从您的角度,您认为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是一个是什么样的工作?您如何评价这项工作?
马厅长: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最主要的一个就是搭建高效实用的创新平台。第一步就是“组核心”——重点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或者行业协会,使它们成为平台核心,用以整合利用资源。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就要构筑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是物理实体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同时也要帮助企业建立依靠科技推动发展的动力机制。然后通过这个网络、机制,发挥中介作用,疏通人才、成果、信息的引入、应用与实施渠道。最后提升专业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形成专业镇品牌。
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技术服务这么简单。这里有几个图表也许可以帮助你们更直观地认识这个问题。(见附图)
对于这项工作本身,我们认为它具备了这样三个特点:第一,这是一个典型的“软”起飞、“硬”着陆的项目。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是在跟经济家的“聊天”中注意到了专业镇,也有人叫“簇群”经济这一现象,然后及时地把“科技创新”的概念揉进整个工作里去。整个工作是先从调研、软课题研究开始,研究出来的成果我们不是把它放在抽屉里完事,而是将理论运用到具体、实际的工作中去。第二,这项工作是经济学家和科技管理工作者思想火花碰撞的结果。这一点我感触非常深。对于科技管理部门的人来说,我们也非常关注经济界的一些现象,但是毕竟具体的理论、术语我们不太熟悉;而经济学家对科技究竟能起什么作用也不是是十分清楚,通过召开那次会议(指“十五”规划座谈会)不同领域的人在一起碰撞,产生了很多有建设性意义的东西。第三就是,这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响应和积极的参与。这是这个项目走向成功的关键。像南海、中山、东莞等地的党委、政府都非常支持这个工作。特别是南海,创造性地开展了很多工作,他们将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纳入全区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实际上这个项目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党委、政府自己摸索的过程。
记者:那么省科技厅在整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
马宪民:我想最关键的还是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大背景、大原则下,科技厅找到了一个科技为经济服务的很好切点;通过专业镇技术创新,为科技找到了一个为经济服务的途径,把不同领域(科技与经济)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是为科技管理部门找到了一个崭新的工作空间。
说实话,在开始的时候,科技厅只是提出一个概念;专业镇要走科技创新的路子。说得通书一点,我们只是起了一个摇旗呐喊的作用。真正起作用,还是要靠下面的各个市、县、镇级政府部门、科技行政部门来推动。我们的另一个工作就是及时地把一些作的好的专业镇的经验总结起来,通过现场会、座谈会等各种形式推广到其他专业镇。是党级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深入下去的,也正是他们的努力使我们的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收到了效果。
说到这一点,我要说作为科技厅分管这方面工作的负责人,我是新存感激。很多人为这项工作付出了心血和努力。首先就是刚刚说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积极参与。第二,我们有一批专家在为这个事操劳。第三,从我们厅来说,我还要感谢参与了这项工作的所有的同时,他们也付出了很多。比如计划处的陶练敏,她是这个项目的具体工作者、组织者,她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概念出来以后,如果没有人组织跟进,可能这个概念慢慢就没了,就失去效力了。有了这个人,她把专家组织起来,使专家和我们科技厅这样的科技管理部门形成一个有效的团队,从而可以把一个无序的东西逐步推向有序、推向成熟。第四,还要感谢你们新闻媒体呀,你们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鼓励,并且从多方面进行宣传。
记者:科技厅决定展开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马厅长:我用你们媒体朋友帮我们概括的两句话回答吧:一是科技创新为簇群经济插上了翅膀;二是把科技进步带来的恩惠送到成百上千中小企业、“山寨厂”里去。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好。
记者: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呀!中小企业的创新问题一直是我们发展的瓶颈问题。
马厅长:对,从这个角度来说,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意义重大。其关键的一点就是抓了量大面小的中小企业、传统产业怎样运用高新技术来提升自己、优化自己的问题。我们一直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毕竟它的比重还是不够的,传统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如果传统产业的产出能提高一点点,它所产生的效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时,也不要忘了提升我们的传统产业。
我们在90年代初(20世纪)开始建工程技术中心,这是针对大企业的。但是专业镇中小企业自身没有能力建设这个研究开发中心,也没有必要每个小企业都去做一个。关键就是政府怎么样搭建一个平台,为这些中小企业服务。就像南海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所说,有了这个平台,中小企业就跟大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具备了同样的竞争力。
从广东本省的情况来看,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可以把国外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可以把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机构、人才、技术引进广东,引到专业镇当中去。通过这个创新平台,各种资源可以整合起来,真正作到产学研结合。这个意义对广东是非常重大的。
当然建设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也是下一步组织招商引资很好的窗口,为招商引资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此外,还有三农问题、财政增收问题等,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在其中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记者:为了真正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科技厅制定了哪些有关专业镇的扶持政策?
马厅长:我们制定了《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对申请成为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的单位进行考核,合格的予以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记者:现有的优惠政策、扶持措施在新的形式下,会有改变吗?
马厅长:肯定会有变化。因为首先一个,大环境变了,十六大的召开对广东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通过这两年工作的开展,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经验要及时用到今后的工作中,而发现的新问题也需要及时尽早解决。对现在的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我们已经在着手进行修改。
记者:我们知道为了帮助专业镇切切实实进行科技创新,除了制定宏观引导的政策、措施,科技厅还做了其他大量工作,比如组织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省计算机中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专门制定了专业镇技术创新服务方案,帮助了专业镇精心科技规划、实施一对一服务。这一工作目前开展得怎么样?专业镇反响如何?
马厅长:这既是我们帮助专业镇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措施,也是对他们的一个要求。凡是被认定为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的单位,都必须先做一个规划,一般是5年规划。这样做的目的就帮助、协助专业镇高起点作好技术创新试点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我们会跟进它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对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和指导,对实施结果进行严格验收。
记者:在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方面,省科技厅有没有具体的检测、评价措施?
马厅长:监督的机制肯定是必要的。但每个专业镇用统一的指标去验收、鉴定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个镇对技术创新平台的需求是不同的,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以前在东莞石龙搞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一直心存怀疑,因为石龙以外资企业为主,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这跟传统产业不同,比如服装、陶瓷等,稍微给它一个技术支撑,对 3的提升作用都会非常大。信息技术本身的科技含量就很高,政府如何建设这个创新平台?但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石龙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这个转移的过程还会继续,而且说不定20年后这些企业就会转移到别的地方去。所以当地政府就考虑20年后如果这些企业都走了,他们会给当地留下什么?我听了这个想法非常欣慰。他们提出了产业的本地化,人才的本土化目标,为这个目标他们做了很多事情。你们可以跟他们聊聊。再比如南庄陶瓷,那里小企业很少,存在的问题就是环境很差,污染很严重。问题就是需求的所在,南庄就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治理污染上。
所以说这个创新平台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同的镇不可能用一个模式去套它,也就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去考核它。
记者:在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中,遇到过困难吗?目前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是什么?
马厅长: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遇到阻力。老问题就不说了,通过这两年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我们陆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第一是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发展不平衡,有些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发展不平衡,有些创新平台建设得比较好,有些不行。第二,现在有很多试点产业相似。比如西憔、盐步、佛山张槎、东莞虎门、中山沙溪等几个专业镇;木工家具专业镇也有顺德伦教、龙江、乐从,还有中山大涌、东莞厚街等几个。如何避免和减少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会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这一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个创新平台与具体企业之间的矛盾问题。创新平台在初期开展服务时往往会遇到大企业不买帐、小企业又不信任的情况。等等。
记者:针对这些新的问题,科技厅有什么新的工作思路?
马厅长:这方面要多多探索。比如如何避免和减少恶性竞争、重复建设,我们现在是号召在产业上有序竞争,但科技层面要作到资源整合。比如都是做家具,我们能不能创建一种更高层次的创新平台,叫“3L模式”(伦教、龙江、乐从的拼音都是以“L”开头),将三地的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优势互补?针对大企业不买帐、小企业不信任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过河拆桥”的办法,——建设创新平台的初期往往是政府和企业同时出资、合作。到了一定的时候,除了政府退出来,我们也鼓励企业让出部分股权,实行资源重组。南海将这种做法总结为“没有企业昨天的参与,就没有平台今天的发展;没有企业今天的退出,就没有平台明天的前程”,很形象,很好。
思路还有很多。比如广交会期间会有一个4天左右的布展、撤展时间,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个时间,组织一个专业镇的展览?还有,我们能不能跟踪旅游公司合作弄一个珠三角的专业镇旅游线——“专业镇购物一日游”,带着老百姓直接去感受专业镇的魅力,又能拿到厂家直销的产品。我们很多专业镇的产品都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小五金、电器、服装、灯饰等。我们现在还提出了一种办法,就是“发展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像广州、深圳这些中心城市有很多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专业产品市场,这些我们都可以好好利用。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展览面向厂家的,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不多,我们能不能利用周末的时间在上下九这样人流非常庞大的地方展出我们专业镇的品牌,同时也贴近老百姓生活。
我们初步打算“十五”后期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开展省市等多层次试点工作。我们会重点择优建立20个省重点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还要再建立100个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通过上规模、上水平,使专业镇技术创新成为镇经济上台阶的亮点。我们支持各市建立市级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各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试点范围可以更广些。各市可先制定专业镇技术创新实施方案,申请条件和要求可比省级的条件略低。今后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将在市级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中挑选。
现在框架是搭起来了,但怎样使这个内容更丰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工作要做。
记者:专业镇的“国际影响力”如何?今后会加强在这方面的工作吗?
马厅长:有些专业镇已经开始引起国际的注意。意大利等几个国家的代表都分别来我们的专业镇考察过。增强专业镇的国际影响力会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方向、一个重点。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方向、一个重点。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了部分措施,比如每年制作反映抓业镇全貌的画册,组团到国外进行宣传。今后,这方面的工作还会加强。我们打算在已批准的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中,对技术创新工作做得比较成功的、特色产业较突出、在国外有一定知名度的镇,将批准为省重点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配套有关措施重点支持,使其成为国际知名专业镇。
记者:现在入世已经一年多了,从入世之前到现在真正入世,关于政府只能转变的话题就从来没有间断过。马厅长,您如何看待工作对科技厅、对科技行政部门政府只能的转变产生了哪些其实作用?
马厅长:启示作用很大。这项工作给了我们很多感触,我们以前老是认为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等等。通过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我们发现老百姓的创新能力其实很强的。我们抛出一个理论范畴,他们就可以发展出很多东西,我们的工作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真正要感谢的是他们,他们做了很多。最为热烈欢迎、倾情投入这项工作的就是我们的镇委书记、镇长们。他们真诚希望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实际工作中,各镇有各镇的高招,很多方面的创新和进展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为他们找到了一个政府推进经济、扶持产业、帮助企业的突破口。
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发现了自己的位置。
从科技部门来说,实际上我们一直都非常关注镇一级的经济发展。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星火计划”,后来有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
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跟过去的工作有一个非常紧密的继承性。但是工作方式转变了。过去的“星火计划”、“星火技术密集区”重点是把一些先进实用技术引入乡镇,使之产业化,上规模;或者支持某个企业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科技部门一个点,企业一个点,通过项目的形式连接,属于点对点的工作。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不可以某个企业为工作对象,而是面向整个产业,重点为当地特色产业搭建一个技术创新平台,属于点对面的工作。
加入WTO以后,点对点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WTO规则了,WTO规则不允许有不公平竞争!现在的点对面的工作,搭建一个公共平台,谁都可以从中获益,这种工作方式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应当可以做的,符合WTO原则。
当然也不能因为有了现在的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就否定以前的星火计划、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工作,实际上正是有了这些工作,才有了专业镇很大的发展。
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的管理创新还体现在,各地在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时,都是按照市场的机制、企业的方式运作,政府在其中只能起引导发动作用,创新中心或网络平台一旦进入正常运作,政府就适时退出。